

記述西晉﹑東晉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含本紀十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敘事自司馬懿始﹐到劉裕取代東晉為止。並用載記形式兼敘割據政權十六國史事。
從西晉末經東晉南朝﹐不斷有人編寫晉朝歷史﹐達數十種。唐修晉書時﹐舊晉書尚存者十八家﹐如王隱﹑虞預﹑謝沈﹑臧榮緒﹑蕭子雲各有《晉書》﹐陸機﹑干寶﹑曹嘉之﹑鄧粲﹑劉謙之﹑徐廣各有《晉紀》﹐何法盛有《晉中興書》﹐孫盛有《晉陽秋》﹐檀道鸞有《續晉陽秋》等等。其中或只敘述西晉歷史﹐或延續到東晉而未完﹐或只記述東晉幾朝。只有南齊臧榮緒的《晉書》包括西晉﹑東晉﹐分為紀﹑錄﹑誌﹑傳﹐共一百一十卷﹐最為完備。宋謝靈運﹑梁沈約也都著有《晉書》。唐修《晉書》完成後﹐這些舊《晉書》逐漸亡佚。十八家《晉書》中﹐某些種有清人輯本。
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撰修《晉書》﹐二十二年成書。今本《晉書》題作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因書中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陸機﹑王羲之四篇論讚出於唐太宗之手。實際上主持編纂工作的﹐是司空房玄齡﹑中書令褚遂良﹑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分頭執筆的﹐有中書舍人李義府﹑起居郎上官儀等。最後由令狐德﹑敬播等審閱訂正﹐全書體制多取決於德。
《晉書》主要以臧榮緒的《晉書》為依據﹐又採擇諸家舊史和晉代文集中的材料﹐以及《十六國春秋》﹑《世說新語》﹑《搜神記》等書。唐代以前紀傳體的史書中﹐對於在今天中國境內建立過政權的少數民族的歷史﹐大都歸入列傳﹐排在末尾。南北朝時所修史書中﹐南北政權更是互相貶低﹐南朝稱北方為索虜﹐北朝稱南方為島夷。東晉時﹐各族(主要是匈奴﹑鮮卑﹑氐﹑羌)在北方﹑東北﹑西北﹑西南紛紛建立政權﹐即五涼(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後秦﹑西秦)﹐二趙(前趙﹑後趙)﹐夏﹐成漢這十六國。除前涼﹑西涼外﹐《晉書》把它們的歷史作為紀傳以外的獨立部分﹐稱為載記。載記之名始於班固撰述後漢史事﹐其書已不傳。在二十四史中﹐載記是《晉書》獨有的體裁﹐可能即臧榮緒《晉書》中列於紀﹑誌之間的錄的內容。
《晉書》列傳中收錄不少文章﹐如劉實傳的《崇讓論》﹐裴傳的《崇有論》﹐陸機傳的《辨亡論》﹐江統傳的《徙戎論》等﹐對於瞭解當時歷史都大有幫助。
劉知幾《史通》對於唐修《晉書》頗表不滿﹐主要理由是﹕取材於晉代雜書﹐記述了一些詼諧和神怪的故事傳說﹐不符合聖賢之道。論讚的文體和內容不求篤實﹐仿傚南朝徐庾體﹐失於輕浮﹐不如《史記》﹑《漢書》的論具有補充本文的作用。第二點批評有一定道理。但《晉書》旁搜博採﹐從廣泛保存史料﹐以供知人論世而言﹐是有益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受劉知幾影響﹐認為《晉書》之大量採錄《世說新語》乃是“稗官之體”﹐不得稱為史傳﹐顯屬偏見。
該書後附唐何超所撰《晉書音義》三卷﹐有天寶六載 (747)楊齊宣序。《音義》引用了包括字書在內的一些亡佚的古書﹐有助於古典文獻和文字音韻的研究。吳士鑑《晉書註》將後人對《晉書》的有關考證一一收入﹐廣列異說﹑補充遺漏並訂正錯誤﹐可供讀《晉書》時參考。
——《中國大百科全書 · 中國歷史》(周一良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