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hing Chu 竺可楨

public profile

Is your surname Chu?

Research the Chu family

Co-Ching Chu 竺可楨's Geni Profile

Share your family tree and photos with the people you know and love

  • Build your family tree online
  • Share photos and videos
  • Smart Matching™ technology
  • Free!

Co-Ching Chu

Chinese: 【(浙江上虞)】 竺可楨 (藕舫)
Birthdate:
Death: 1974 (83-84)
Beijing, Beijing, China
Immediate Family:

Husband of 張俠魂 and 陳汲

Managed by: 炎黃子孫
Last Updated:
view all

Immediate Family

About Co-Ching Chu 竺可楨

Chu K'o-chen, known as Coching Chu, meteorologist, became president of National Chekiang Universi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of the Academia Sinica, and president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fter 1949 he served in Peking as a vice president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竺可楨 (藕舫)生平 (中文)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顧鈞禧 撰)

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近代氣象事業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今上虞縣)。1974年2月7日卒於北京。1910年赴美﹐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畢業﹐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系研究氣象學﹐1918年以論文《遠東颱風的新分類》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等校教授﹐中央大學教授兼地學系主任﹐浙江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評議員﹑院士﹑氣象研究所所長。1929年起連續當選為中國氣象學會會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自然科學史委員會主任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0世紀20年代﹐他創建氣象研究所﹐推進中國氣象科學的研究。他在開創中國氣象教育事業﹐籌劃組建早期的中國氣象觀測網﹐特別是創設高山﹑邊遠地區的氣象站﹐開展中國高空探測和天氣預報業務﹐組織編印中國氣候資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此期間他研究了颱風眼中的下沉氣流﹑遠東颱風分類及颱風源地和轉向問題﹐並研究了東亞天氣型。他在研究中國氣候區劃和氣候變化方面﹐注意氣候同人類活動和生產的關係﹐特別是地區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論述了光能和作物產量的關係。30年代﹐他研究中國氣流的運行﹐特別是東南季風和中國雨量的關係。首先指出﹐夏季季風帶來的水汽﹐是中國大陸上雨澤的主要來源﹔又指出﹐季風強盛時﹐長江流域主旱﹐華北主澇﹐季風不強時則相反。他還研究物候和天氣的關係﹐組建中國物候觀測網﹐注意物候知識在農業中的應用。竺可楨長期蒐集整理古代有關物候的文獻﹐並依據歷代物候記載﹐研究中國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其成果對氣候變化研究有重要貢獻。

竺可楨共發表論著 270餘篇﹐其中屬於氣象方面的重要論著還有﹕《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中國氣流之運行》(1933)﹑《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中國氣候概論》(1935)﹑《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61)﹑《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1964)﹑《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學》(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參考書目

  • 竺可楨著﹕《竺可楨文集》﹐科學出版社.北京﹐1979。

《中國大百科全書 地理學》(施雅風 撰)

中國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教育家。字藕舫﹐中國近代地理學的開創者和現代氣象事業的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於浙江省上虞縣東關鎮(舊屬紹興縣)﹐1974年2月7日卒於北京。1910年赴美學習﹐1913年畢業於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同年入哈佛大學地學系研究氣象學﹐1918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1918~1927年曆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武漢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教授及商務印書館編輯﹐1928年後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院士。1949年10月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生物學地學部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主任等﹐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還長期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職。

他為發展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對中國地理學的貢獻是﹕1921年在東南大學籌建並主持了中國第一個地理系﹐編著中國高等學校第一部《地理學通論》教材(見圖 《地理學通論》 顯示圖片)﹐培養出中國第一批現代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開創了中國季風﹑中國氣候區劃和自然區劃﹑中國歷史氣候和中國物候等研究﹐並都有創造性成就。領導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及其10多個大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隊﹐籌劃中國多個地區性和專業性地理研究所。領導或指導了歷次地理學發展規劃的制訂和中國自然區劃工作的開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和《中國自然地理》的編纂工作等。指出中國地理學為生產建設特別是為農業服務的方向﹐以及地理學在發揮綜合性研究特點的同時﹐要注意部門地理學研究的意見。他的《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論文(1964)﹐開創了聯繫農作物生產﹐綜合分析光﹑溫度﹑水三個自然地理因素的先例。他的思想對中國當代地理學有重要的影響。著述270餘篇﹐如《遠東颱風的新分類》(1924)﹑《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物候學》(1963﹐與宛敏渭合著)﹑《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1972)。1979年出版的《竺可楨文集》﹐擇載了79篇代表作。

參考書目

  • 竺可楨著﹕《竺可楨文集》﹐科學出版社﹐北京﹐1979。
view all

Co-Ching Chu 竺可楨's Timeline

1890
1890
1974
1974
Age 84
Beijing, Beiji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