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

public profile

Is your surname 廣東南海?

Connect to 28 廣東南海 profiles on Geni

Share your family tree and photos with the people you know and love

  • Build your family tree online
  • Share photos and videos
  • Smart Matching™ technology
  • Free!

【(廣東南海)】 何香凝

Also Known As: "何諫", "雙清樓主"
Birthdate:
Birthplace: Hong Kong
Death: September 01, 1972 (94)
Beijing, Beijing, China
Immediate Family:

Daughter of 何炳桓
Wife of 廖仲愷
Mother of 廖夢醒; 廖承志 and 廖光鳳

Managed by: 炎黃子孫
Last Updated:
view all

Immediate Family

About 何香凝

Ho Hsiang-ning, the wife of Liao Chung-k'ai, was the first woman to join the T'ung-meng-hui (1905). A member of the Kuomintang's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1926-31), she left the party and helped to found the Kuomintang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She served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as chairma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1949-49).

何香凝生平 (中文)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尚明軒 撰)

中國近代女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原名諫﹐又名瑞諫﹐別號雙清樓主。廣東省南海縣(今廣州市郊區)棉村人。1878年 6月27日(清光緒四年五月二十七)出生於香港一個大地產商的家庭中。童年時就愛好讀書﹐富有反抗封建束縛的頑強性格。1897年10月與廖仲愷在廣州結婚。1902年秋廖仲愷赴日。當年冬﹐何香凝也赴日。她先後進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和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學習。1903年秋在東京結識孫中山﹐並和留日革命青年趙聲﹑秋瑾等交往密切﹐在革命思潮推動下勃發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同盟會。她和廖仲愷等向海外華僑宣傳革命﹐駁斥康有為﹑梁啟超的保皇言論﹐同時擔任革命組織的聯絡和勤務工作﹐積極從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動。1911年 2月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東渡日本。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討袁和護法運動。1921年夏﹐她同宋慶齡在廣州發動婦女組織“出征軍人慰勞會”﹐宋為會長﹐何任總幹事﹐帶領慰勞隊親臨廣西梧州前線慰問討伐桂系軍閥的部隊。1922年陳炯明叛變﹐囚禁廖仲愷﹐她設法營救脫險。

何香凝堅決支持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革命主張﹐國民黨改組後﹐她被選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部長﹐兼管廣東省婦運工作。她忠實執行新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積極開展婦女運動﹐並出版《婦女之聲》旬刊﹐宣傳反帝反封建的主張。1925年初﹐孫中山在北京病危﹐她兼程入京護理﹐是孫中山臨終口授遺囑時在場的證明人之一。同年 8月﹐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後﹐何香凝更加堅決地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實現孫中山﹑廖仲愷遺志勤奮工作。1926年 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繼任婦女部部長。同年秋﹐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她先後在南昌﹑漢口與宋慶齡﹑鄧穎超等一起開展婦女群眾運動和組織紅十字會﹐進行慰問和救傷工作。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何香凝羞與民賊為伍﹐辭去國民政府的一切職務﹐回廣州創辦仲愷農工學校(今廣東省仲愷農業機械管理學院)﹐曾親赴南洋各地以賣畫籌款。1929年赴英國﹐後居法國巴黎﹐寫詩作畫自娛。她能作舊體詩﹐擅長國畫﹐尤工畫獅﹑虎和松﹑梅。“九‧一八”事變後回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抗日戰爭期間﹐何香凝在上海﹑香港﹑韶關和桂林等地﹐努力從事抗戰工作﹐堅決反對國民黨製造分裂的活動。她自1942年始籌建國民黨民主派的組織﹐1946年在廣州成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經過與李濟深等的努力﹐她終於和其他反蔣的國民黨員及組織聯合一致﹐1948年1月組成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一起發表聲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9年 4月﹐她由香港到達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病逝。遺體安葬於南京中山陵側﹐與廖仲愷合墓。著作有《雙清文集》(下卷)﹑《何香凝詩畫集》。

參考書目

  • 尚明軒等編﹕《雙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5。

《中國大百科全書 美術》(周佐愚 撰)

中國民主革命活動家﹑中國畫家。原名何諫﹐別號雙清樓主。祖籍廣東省南海縣﹐1878年7月26日生於香港﹐1972年9月1日卒於北京。何香凝於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1902年冬與廖仲愷一起赴日本留學﹐翌年9月在東京結識孫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會﹐成為該會的第一位女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何香凝的美術創作與她的革命活動是密切相關的。她在日本最初入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學習博物科﹐後改入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學習繪畫﹐並參加了幾次武裝起義軍旗的設計和刺繡﹑縫製工作。回國後﹐與廖仲愷一起從事革命活動﹐仍抽空進行美術創作。她的早期創作除花卉﹑風景外﹐還常以雄獅﹑猛虎來表現中華民族的覺醒。她畫獅虎用細緻的渲染和較精緻的筆法﹐來描繪獅虎軒昂的動態的威猛的神情﹐富有質感和立體感。其代表作有《雄獅西顧圖》﹑《猛虎咆哮圖》。這時期的作品﹐主要受日本畫家田中賴章的影響﹐強調色彩和氣氛的表現。回廣州後﹐又受嶺南畫派的影響﹐逐漸從注重色彩﹑渲染﹐轉向以水墨為主﹐追求中國畫的筆墨韻味。20年代中期﹐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爾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又背叛革命﹐拋棄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何香凝悲憤交集﹐堅決與南京政府決裂。其間曾與柳亞子﹑經頤淵﹑陳樹人等組成寒之友社﹐吟詩作畫﹐抒寫胸中積憤。此時的代表作有《松菊竹雀》(1931)﹑《春蘭秋菊》(1933)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她輾轉流涉於上海﹑桂林﹑香港之間﹐向人民宣傳抗日﹐同時賣畫募捐籌款﹐支援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鬥爭。此時的畫風較前深厚凝重﹐其代表作有《雲外青山》(1948)。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她心境歡快﹐作畫不輟﹐即使耄耋之年﹐也仍以驚人的毅力﹐創作許多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巨幅山水畫。

何香凝出版有《雙清詩畫集》﹑《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集》﹑《何香凝中國畫選集》等。

view all

何香凝's Timeline

1878
June 27, 1878
Hong Kong
1904
1904
1908
September 25, 1908
1972
September 1, 1972
Age 94
Beijing, Beijing,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