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述南朝蕭梁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姚思廉撰﹐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共五十六卷。
姚思廉(557~637)﹐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後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於三代”。大業二年(606)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後官至散騎常侍。三年(629)﹐奉詔撰梁﹑陳二史。他參考諸家著述﹐貞觀十年撰成《梁書》。書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傳的卷末論讚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詔撰《梁書》時﹐已年過七旬。太宗命秘書監魏徵主持梁﹑陳﹑齊﹑周﹑隋五史的修撰﹐並參預撰寫論讚﹐所以卷六敬帝紀後總論梁朝一代興亡的論讚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徵”。
《宋書》未立文學傳。《南齊書》和《陳書》各有文學一卷﹐而《梁書》文學傳兩卷﹐共收二十五人﹐反映了梁代文學的興盛。
——《中國大百科全書 · 中國歷史》(周一良 撰)
本紀
- 卷一 本紀第一 武帝上
- 卷二 本紀第二 武帝中
-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 卷四 本紀第四 簡文帝
- 卷五 本紀第五 元帝
- 卷六 本紀第六 敬帝
列傳
- 卷七 列傳第一 皇后
- 卷八 列傳第二 昭明太子 哀太子 愍懷太子
- 卷九 列傳第三 王茂 曹景宗 柳慶遠
- 卷十 列傳第四 蕭穎達 夏侯詳 蔡道恭 楊公則 鄧元起
- 卷十一 列傳第五 張弘策 庾域 鄭紹叔 呂僧珍
- 卷十二 列傳第六 柳惔 弟忱 席闡文 韋叡 族弟愛
- 卷十三 列傳第七 范雲 沈約
- 卷十四 列傳第八 江淹 任昉
- 卷十五 列傳第九 謝朏 弟子覽
- 卷十六 列傳第十 王亮 張稷 王瑩
-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王珍國 馬仙琕 張齊
-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張惠紹 馮道根 康絢 昌義之
-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三 宗夬 劉坦 樂藹
-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劉季連 陳伯之
-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王瞻 王志 王峻 王暕 子訓 王泰 王份 孫鍚 僉 張充 柳惲 蔡撙 江蒨
-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太祖五王
-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長沙嗣王業 永陽嗣王伯游 衡陽嗣王元簡 桂陽嗣王象
-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 蕭景 弟昌 昂 昱
-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九 周捨 徐勉
-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范岫 傅昭 弟映 蕭琛 陸杲
- 卷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一 陸倕 到洽 明山賓 殷鈞 陸襄
-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裴邃 兄子之高 之平 之橫 夏侯亶 弟夔 魚弘附 韋放
-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高祖三王
-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裴子野 顧協 徐摛 鮑泉
-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袁昂 子君正
-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陳慶之 蘭欽
-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王僧孺 張率 劉孝綽 王筠
-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張緬 弟纘 綰
-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蕭子恪 弟子範 子顯 子雲
-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孔休源 江革
-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三十一 謝舉 何敬容
-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二 朱异 賀琛
-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三 元法僧 元樹 元願達 王神念 楊華 羊侃 子鶤 羊鴉仁
-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四 司馬褧 到漑 劉顯 劉之遴 弟之享 許懋
-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王規 劉瑴 宗懍 王承 褚翔 蕭介 從父兄洽 褚球 劉孺 弟覽 遵 劉潛 弟孝勝 孝威 孝先 殷芸 蕭幾
-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六 臧盾 弟厥 傅岐
-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七 韋粲 江子一 弟子四 子五 張嵊 沈浚 柳敬禮
-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八 太宗十一王 世祖二子
-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九 王僧辯
- 卷四十六 列傳第四十 胡僧祐 徐文盛 杜崱 兄岸 弟幼安 兄子龕 陰子春
- 卷四十七 列傳第四十一 孝行
-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儒林
- 卷四十九 列傳第四十三 文學上
-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四 文學下
-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 處士
-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
-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良吏
-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八 諸夷
-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九 豫章王綜 武陵王紀 臨賀王正德 河東王譽
-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五十 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