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alogy Projects tagged with 二十四史 on the Geni Family Tree

« Back to Projects Dashboard

  • Qingshi gao 清史稿 [Provisional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記載清朝史事的紀傳體史書。趙爾巽主編。共五百二十九卷(原本為五百三十六卷)。計本紀二十五卷,共十二帝;誌一百三十五卷,共十六類,其中《交通誌》、《邦交誌》為前史所無;表五十三卷,共十類;傳三百一十六卷,《疇人》、《藩部》、《屬國》三傳為新創。1914年,民國特設清史館編修該書,至1927年基本完成。先後參與其事的有柯紹、王樹、吳廷燮、繆荃孫、夏孫桐、金梁等百餘人。該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按傳統史書體裁,詳細敘述了清代的人物、史事及典章制度,是一部較重要的大型清史著作。但同時,該書又是一部存在眾多謬誤和缺陷的史書。編纂者多係清朝遺老,頑固站在清朝統治者的立場上,對其統治大加褒揚,而對反清人物、史事則一概加以貶斥;編纂者來不及直接利用清宮中的大量檔案,致使該書價值有所降低;該書未經復審核定便倉促成書,史實、人物、時間、地點多有錯漏。由於該書付印時只為“初稿”﹐亦稱“未定稿”,加之差謬時見...

  • Liang shu 梁書 [Book of Liang]

    記述南朝蕭梁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姚思廉撰﹐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共五十六卷。 姚思廉(557~637)﹐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後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於三代”。大業二年(606)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後官至散騎常侍。三年(629)﹐奉詔撰梁﹑陳二史。他參考諸家著述﹐貞觀十年撰成《梁書》。書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傳的卷末論讚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詔撰《梁書》時﹐已年過七旬。太宗命秘書監魏徵主持梁﹑陳﹑齊﹑周﹑隋五史的修撰﹐並參預撰寫論讚﹐所以卷六敬帝紀後總論梁朝一代興亡的論讚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徵”。 《宋書》未立文學傳。《南齊書》和《...

  • Sanguo zhi 三國志 [Annals of the Three Kingdoms]

    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基本屬於紀傳體的史書。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註。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紀傳體正史中,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陳壽(亦作長壽,233~297),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曾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陳壽著《三國志》,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讚,並說要把晉史也託付給他。 《三國志》成書年代不能確定。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他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由其自採資料。 《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魏誌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為帝。吳、蜀君主即位,都記明魏的年號、以明正朔所在。東吳只有孫權稱主、孫亮等都稱名。這是因為晉朝受禪於魏,晉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須以魏為正統。孫吳為晉所滅,孫乃晉之降臣,因而如此...

  • Chen shu 陳書 [Book of Chen]

    記述南朝陳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姚思廉撰﹐含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少的一部。 姚思廉(557~637)﹐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姚察曾撰陳史﹐隋大業時未成而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武德五年(622)﹐姚思廉奉詔修陳史﹐遷延未成。貞觀三年(629)﹐又奉命修史﹐貞觀十年成書。 陳時修史學士顧野王﹑傅縡開始撰陳史﹐完成了武帝﹑文帝本紀。以後中書郎陸瓊繼續撰寫﹐而失於繁雜﹐姚察曾就陸書加以刪改。姚思廉根據其父舊稿﹐續補成書。《陳書》只有第二﹑三兩卷的卷末稱“陳吏部尚書姚察”﹐與《梁書》將近一半的論讚署名姚察者不同﹐可見思廉所據他父親的舊稿不多。《陳書》雖也由魏徵總其成﹐但編次筆削主要出於思廉之手。該書篇幅不大﹐而需時如此之久﹐可能與時代過近﹐史臣顧慮有關。 ——《中國大百科全書 · 中國歷史》(周一良 撰) 本紀 卷一   本紀...

  • Jin shu 晉書 [Book of Jin]

    記述西晉﹑東晉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含本紀十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敘事自司馬懿始﹐到劉裕取代東晉為止。並用載記形式兼敘割據政權十六國史事。 從西晉末經東晉南朝﹐不斷有人編寫晉朝歷史﹐達數十種。唐修晉書時﹐舊晉書尚存者十八家﹐如王隱﹑虞預﹑謝沈﹑臧榮緒﹑蕭子雲各有《晉書》﹐陸機﹑干寶﹑曹嘉之﹑鄧粲﹑劉謙之﹑徐廣各有《晉紀》﹐何法盛有《晉中興書》﹐孫盛有《晉陽秋》﹐檀道鸞有《續晉陽秋》等等。其中或只敘述西晉歷史﹐或延續到東晉而未完﹐或只記述東晉幾朝。只有南齊臧榮緒的《晉書》包括西晉﹑東晉﹐分為紀﹑錄﹑誌﹑傳﹐共一百一十卷﹐最為完備。宋謝靈運﹑梁沈約也都著有《晉書》。唐修《晉書》完成後﹐這些舊《晉書》逐漸亡佚。十八家《晉書》中﹐某些種有清人輯本。 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撰修《晉書》﹐二十二年成書。今本《晉書》題作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因書中宣帝(司...

  • Jiu Tang shu 舊唐書 [Old Tang History]

    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卷。內帝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五代後晉時,劉昫、張昭遠等撰。記載了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祐四年 (907)共二百九十年的歷史。 唐朝歷代修有實錄。自唐初以來便在實錄基礎上撰寫國史,以吳兢、韋述所撰最為有名。吳兢撰成唐書六十五卷(一說九十八卷),韋述又補遺續缺,撰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後,柳芳等人又有續作。但武宗實錄不全,以後歷朝實錄沒有修成,史事缺略。後梁、後唐兩代都曾下令廣泛徵集唐史資料。後晉時,賈緯以所蒐集的遺文和故舊傳說等,編為《唐年補錄》六十五卷。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941)二月下令編修唐史,以宰相趙瑩監修。他挑選文士,擬訂了完整而龐大的蒐集資料和編寫工作的計畫。寫作是在唐國史的基礎上,利用當時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綴補而成。由於編者對實錄,國史的原文沒有作必要的修改,因而保存了一些理應修改的原文。如《舊唐書》的紀...

  • Nan Qi shu 南齊書 [Book of Southern Qi]

    記述南朝蕭齊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蕭子顯撰。全書六十卷﹐現存五十九卷﹐含本紀八卷﹐誌十一卷﹐列傳四十卷﹐佚失的一卷大約是含有作書義例和目錄的序錄。某些傳中也有缺文。 蕭子顯(約489~537)﹐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齊豫章王蕭嶷子﹐齊高帝蕭道成之孫﹐仕梁官至吏部尚書。兄弟幾人在梁朝都以文才著稱。他曾採諸家《後漢書》﹐考正同異﹐著《後漢書》一百卷﹐已亡佚。 《隋書‧經籍誌》等舊史稱該書為《齊書》或《齊史》﹐宋人曾鞏等始加南字﹐稱《南齊書》﹐以區別於李百藥所寫的《北齊書》。南齊初年設置史官﹐檀超﹑江淹等奉詔編集“國史”。在蕭子顯撰寫齊史之前﹐已有不少南齊舊史﹐如劉陟《齊紀》﹑沈約《齊紀》等﹐還有諸帝的起居註﹐這些大概是他寫《南齊書》時所本。《南齊書》州郡誌每州之下除地理建置沿革外﹐還簡略敘述風土人情﹐史料價值頗高。《宋書》特設恩倖傳﹐《南齊書》沿襲而有倖臣...

  • Song shu 宋書 [Book of Song]

    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誌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傳文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誌原排在列傳之後﹐後人移於紀﹑傳之間﹐並把律曆誌中律與曆兩部分分割開。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歷仕宋﹑齊﹑梁三朝﹐曾自稱“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齊永明五年 (487)時﹐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詔撰《宋書》。他依據宋代何承天﹑蘇寶生﹑徐爰等修撰的《宋書》及其他記述宋代歷史的書籍﹐增補宋末十幾年的事跡﹐只用一年時間﹐到六年二月就完成紀﹑傳七十卷﹐後又續修八誌三十卷。沈約以文字稱世﹐有文集九卷。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沈約在宋時曾撰《晉史》﹐未成。當時流行的諸家...

  • Xin Tang shu 新唐書 [New Tang History]

    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內帝紀十卷,誌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998~1061)、歐陽修等撰,前後費時十七年,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其《進唐書表》稱,和《舊唐書》比較,『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立傳紀實,或增或損』。據統計,《舊唐書》帝紀三十萬字,《新唐書》帝紀簡化為九萬字,內容還有所增添。《新唐書》刪去《舊唐書》中六十一人列傳,增寫三百三十一人列傳,還增加誌三篇,表四篇。全書所載史事比《舊唐書》多,特別是晚唐時的史事,比《舊唐書》大為充實。但為了追求事增文省,因而有不少刪節失實之處。 參加編修的人先後變動很大,實際上是由宋祁和歐陽修主持編寫。宋祁始終參加編寫工作,撰成列傳一百五十卷。歐陽修是在設立唐書局十年之後奉命參加,負責編修紀、誌與表、後來只完成帝紀和誌的一部分。律曆、天文、五行諸誌為劉羲叟、梅堯臣等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