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y Family Tree Welcome to Geni, hom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amily tree.
Join Geni to explore your genealogy and family history in the World's Largest Family Tree.
view all

Profiles

  • 麋竺 (子仲) (b. - 221)
    《三國志 蜀書》 麋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也。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 〈《搜神記》曰:竺嘗從洛歸,未達家數十里,路傍見一婦人,從竺求寄載。行可數里,婦謝去,謂竺曰:「我天使也,當往燒東海麋竺家,感君見載,故以相語。」竺因私請之,婦曰:「不可得不燒。如此,君可馳去,我當緩行,日中火當發。」竺乃還家,遽出財物,日中而火大發。〉 后徐州牧陶謙辟為別駕從事。謙卒,竺奉謙遺命,迎先主于小沛。建安元年,呂布...
  • 夏侯惇 (元讓) (b. - 220)
    《三國志 魏書》卷9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太祖初起,惇常爲裨將,從征伐。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爲司馬,别屯白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太祖征陶謙,留惇守濮陽。張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車往赴,適與布會,交戰。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遣將僞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
  • 孟光 (孝裕) (deceased)
    《三國志 蜀書》卷42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陽人,漢太尉孟鬱之族。 〈《續漢書》曰:鬱,中常侍孟賁之弟。〉 靈帝末為講部吏。獻帝遷都長安,遂逃人蜀,劉焉父子待以客禮。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銳意三史,長於漢家舊典。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每與來敏爭此二義,光常譊譊讙咋。 〈譊音奴交反。讙音休袁反。咋音徂格反。〉 先主定益州,拜為儀郎,與許慈等並掌制度。後主踐阼,為符節令、屯騎校尉、長樂少府,遷大司農...
  • Lu Mao 陸瑁 (deceased)
    Lu Mao 陸瑁 [33663] Zhou Jiayou, 2.302.
  • Lu Ji 陸績 (187 - 219)
    鬱林太守 Lu Ji 陸績 [33691] SanGuo zhi, 57.1328-29.

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基本屬於紀傳體的史書。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註。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紀傳體正史中,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陳壽(亦作長壽,233~297),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曾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陳壽著《三國志》,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讚,並說要把晉史也託付給他。

《三國志》成書年代不能確定。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他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由其自採資料。

《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魏誌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為帝。吳、蜀君主即位,都記明魏的年號、以明正朔所在。東吳只有孫權稱主、孫亮等都稱名。這是因為晉朝受禪於魏,晉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須以魏為正統。孫吳為晉所滅,孫乃晉之降臣,因而如此處理。蜀漢劉備父子稱先主、後主,不同於孫吳,多少反映陳壽對於蜀漢的故國之思。

前人責難陳壽,說他向丁儀,丁的兒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給丁氏兄弟立傳;因有憾於諸葛亮,所以說他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實際這些責備缺乏根據。丁氏兄弟附見於王粲傳,而諸葛亮傳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勣,還收錄了亮集目錄,為全書特例。說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當時其他人已有類似評論,而且也是公允的。但《三國志》對於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對於魏晉禪代之際司馬氏的所作所為,尤其顯然加以粉飾,多所回護。

三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關係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的人,書中都記錄下來,此外也記載了國內少數民族以及鄰國的歷史,《魏誌 ‧ 倭人傳》就是日本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三國志》沒有關於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誌,是一個缺陷。陳壽對於史料的取捨選擇,比較審慎謹嚴,文字也以簡潔見長,所以前人說其書『裁制有餘,文采不足』。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祖父時已遷居江南。劉宋初官中書侍郎,奉命作《三國志註》,元嘉六年(429)奏上。他在《上三國志註表》中說,陳壽的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但又指出它『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所以裴註不僅解釋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於補充原書記載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同一事幾家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於史事和人物,裴註有所評論;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註也加以批評。裴註蒐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書達一百四十餘種,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經亡佚的。對於三國時代歷史的研究,裴註的重要性不下於陳壽本書。

歷代研究《三國志》及裴註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民國時,盧弼彙集歷代學者對《三國志》正文和裴註所作的註釋,版本校勘和考證,並將本人的註釋和按語統一編纂為《三國志集解》,可供讀《三國志》時參考。

——《中國大百科全書 · 中國歷史》(周一良 撰)

《三國志 魏書》

  • 魏書一 武帝紀 曹操
  • 魏書二 文帝紀 曹丕
  • 魏書三 明帝紀 曹叡
  • 魏書四 三少帝紀 曹芳 曹髦 曹奐
  • 魏書五 后妃傳
  •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 董卓 (李傕 郭汜) 袁紹 袁術 劉表
  • 魏書七 呂布臧洪傳 呂布 張邈 臧洪
  •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 公孫瓚 陶謙 張楊 公孫度 張燕 張繡 張魯
  •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 夏侯惇 夏侯淵 曹仁 曹洪 曹休 曹真 曹爽 夏侯尚 夏侯玄
  •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 荀彧 荀攸 賈詡
  •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袁渙 張範 涼茂 國淵 田疇 王脩 邴原 管寧
  •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崔琰 毛玠 徐奕 何夔 邢顒 鮑勛 司馬芝
  •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 鍾繇 華歆 王朗
  •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 程昱 郭嘉 董昭 劉曄 蔣濟 劉放
  •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劉馥 司馬朗 梁習 張既 溫恢 賈逵
  •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 任峻 蘇則 杜畿 鄭渾 倉慈
  •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 張遼 樂進 于禁 張郃 徐晃 朱靈
  •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李典 李通 臧覇 孫觀 文聘 呂虔 許褚 典韋 龐德 龐淯 閻溫
  •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
  •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
  •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 王粲 衛覬 劉廙 劉劭 傅嘏
  •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 桓階 陳羣 陳矯 徐宣 衛臻 盧毓
  •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 和洽 常林 楊俊 杜襲 趙儼 裴潛
  •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 韓暨 崔林 高柔 孫禮 王觀
  •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辛毗 楊阜 高堂隆
  •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 滿寵 田豫 牽招 郭淮
  •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 徐邈 胡質 王昶 王基
  •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 王淩 毌丘儉 諸葛誕 文欽 唐咨 鄧艾 鍾會
  •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 華佗 杜夔 朱建平 周宣 管輅
  •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

《三國志 蜀書》

  • 蜀書一 劉二牧傳 劉焉 劉璋
  • 蜀書二 先主傳 劉備
  • 蜀書三 後主傳 劉禪
  •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
  • 蜀書五 諸葛亮傳 諸葛亮
  •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 關羽 張飛 馬超 黃忠 趙雲
  •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 龐統 法正
  •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 許靖 麋竺 孫乾 簡雍 伊籍 秦宓
  •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 董和 劉巴 馬良 陳震 董允 呂乂
  •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劉封 彭羕 廖立 李嚴 劉琰 魏延 楊儀
  •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 霍峻 王連 向朗 張裔 楊洪 費詩
  •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杜微 周羣 杜瓊 許慈 孟光 來敏 尹默 李譔 譙周 郤正
  •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 黃權 李恢 呂凱 馬忠 王平 張嶷
  •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 蔣琬 費禕 姜維
  •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 鄧芝 張翼 宗預 楊戲

《三國志 吳書》

  •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 孫堅 孫策
  • 吳書二 吳主傳 孫權
  • 吳書三 三嗣主傳 孫亮 孫休 孫皓
  •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劉繇 太史慈 士燮
  • 吳書五 妃嬪傳
  • 吳書六 宗室傳
  •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 張昭 顧雍 諸葛瑾 步騭
  •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 張紘 嚴畯 程秉 闞澤 薛綜
  •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 周瑜 魯肅 呂蒙
  •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 程普 黃蓋 韓當 蔣欽 周泰 陳武 董襲 甘寧 凌統 徐盛 潘璋 丁奉
  •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 朱治 朱然 呂範 朱桓
  •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虞翻 陸績 張溫 駱統 陸瑁 吾粲 朱據
  • 吳書十三 陸遜傳 陸遜 陸抗
  •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 孫登 孫慮 孫和 孫霸 孫奮
  •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 賀齊 全琮 呂岱 周魴 鍾離牧
  • 吳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 潘濬 陸凱
  •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 是儀 胡綜
  • 吳書十八 吳範劉惇趙達傳 吳範 劉惇 趙達
  •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 諸葛恪 滕胤 孫峻 孫綝 濮陽興
  •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 王蕃 樓玄 賀邵 韋昭 華覈